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民政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劳动部关于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的复函

时间:2024-06-30 07:56:5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2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劳动部关于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的复函

民政部 国家经济体改委 等


民政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劳动部关于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的复函
民政部、国家经济体改委、劳动部



四川省民政厅:
你厅《关于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的报告》(川民政〔1993〕优82号)收悉。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1992〕第103号令)发布后,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现答复如下:
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企业的招工范围,法律和国务院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因此,国务院一九八八年颁布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中第三十二条所作的“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符合招工条件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安排其中一人就业”的
规定,应属于企业招工的范围。企业录用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应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这与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不相矛盾。



1994年5月9日

关于加强计划用电、实行凭证供电的办法

上海市革委会


关于加强计划用电、实行凭证供电的办法
上海市革委会



根据国务院《批转燃料、电力凭证定量供应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以下办法。
一、实行凭证供电制。
1.实施范围:从一九七八年二季度开始,所有工厂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公社、机关、商店、部队,一律实行凭证供电制。
2.指标分配:市计划用电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电办”)根据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统一制订全市用电指标分配方案(包括统一确定各行业、各单位的厂休日),分到各区、县、局,再逐级分配到各基层单位。生产企业的电证,根据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参照历史最好水平重
新核定的电力消耗定额制定;非生产单位的电证,参照历史用电情况,本着节约的原则制定。电证内容应包括用电单位的电力负荷、电量、用电时间和用电单耗。
电证由主管部门分发,并由“市电办”(或“市电办”所属各地区领导小组、县用电办公室)会章。
3.严格考核:电证规定的各用电指标,对生产企业就是国家考核的经济指标;对非生产单位,是改进管理工作的一项指标,同样要进行考核上报。“市电办”考核到各区、县、局和用电大户,并检查到所有用电单位;区、县、局考核到公社、公司及直属用电单位;公社及公司考核到
所属用电单位。各基层用电单位都要接受变电站计划用电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站管会”)的考核和督促。
4.谁超限谁:所有用电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电证所规定的指标,不准超用。对超用的单位,要实行昨超今还的原则,不遵守者实行拉闸限电。对因超指标用电而造成的拉闸限电,主管业务上级不得干涉,并要追究超用电的责任。
二、开展“一查四定”。
各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对所属单位进行用电大普查,查清用电设备、用电性质(如连续性生产设备或非连续性生产设备等)、负荷及电量大小;查清浪费电力、非法用电情况和节约潜力;查清用电单耗上升原因;查清贯彻执行市革委会①关于调整班次规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行
“四定”,即:定负荷、定电量、定用电单耗、定用电时间。“一查四定”每年应进行几次,使分配的用电指标更切合实际。 注※市革委会现为市人民政府
三、安装“电力定量器”。
凡用电指标在一百千瓦以上的单位都要逐步装上“电力定量器”,其中,用电量大的单位首先要安装。
各单位应发动群众,制订措施,防止超用电使定量器动作跳闸断电,并不得擅自停用或拆除定量器,如有发现要严肃处理。“站管会”应监督使用。
四、巩固和发展“站管会”这个群众性的管电组织,实现供电和用电相结合,专业管电与群众管电相结合。
“站管会”由市革委会①有关部门或县革委会②批准任命。业务上接受“市电办”各地区领导小组或县用电办公室的领导,下设精干的办事组,处理日常工作,主管单位应全面负责“站管会”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还应按线路组织若干互助组,以扩大群众性的管电网。 注①市革委
会现为市人民政府 注②县革委会现为县人民政府 “站管会”对各用电单位要立足于帮助,对超用电的单位,如不主动限制用电,经“市电办”各地区领导小组(或县用电办公室)批准,有权进行限制用电和拉闸。
五、厉行节约用电。
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在抓群众性小改小革的同时,首先狠抓节电效果显著的大项目,推广行之有效的节电措施。各单位都要制订年、季、月的节电计划。
努力降低电耗。各单位应发动群众,在一九七八年上半年内把产品电耗降低到历史最好水平。已经达到的要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站管会”要考核电耗。对因严重浪费造成超耗而又不改进的企业,经地区领导小组(或县用电办公室)批准,可停供其超耗部分。各生产主管部门首先要

抓好用电大户的降低电耗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列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开展电炉钢、小化肥、棉纺、冷冻、造纸、水泥、电厂厂用电和供电线路损耗等同行业的节电竞赛。要建立、健全用电单耗的统计、考核制度,按规定报送统计报表。
加强非生产用电的管理。机关、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商店、社队、宿舍生活用电应单独装表,取消包费、包电制度。对工厂、企业的转供电,要进行整顿,加强管理,堵塞浪费。严禁生活用电炉。路灯要本着节约原则,适当减小支光。大楼用电梯应订出使用规定,节约用电。
六、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群众办电。
凡有条件的单位,都要制订规划,尽快把余热发电搞上去。对现有余热发电,要巩固提高,保证安全满发,不得擅自停用或拆除。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计划用电实行凭证供电工作的领导,做到书记挂帅,专人负责。要把凭证供电制认真贯彻下去,把电力真正象口粮一样地管好。



1978年4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招远县陆许氏遗产应由谁继承的电话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招远县陆许氏遗产应由谁继承的电话答复

1985年10月28日,最高法院民事审判庭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
你院(85)鲁法民字第25号《关于招远县陆许氏遗产应由谁继承一案的请示报告》及补充意见均收悉。根据报告查明的情况,经我们研究认为,原则上以承认陆许氏为“五保户”比较合适,其遗产应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7条有关规定处理。入社前,被继承人依靠女儿陆玉芳生活,入社后一个月病故尽管遗产分割多年,陆玉芳要求继承是有道理的。我们的意见:一、承认陆玉芳有继承权;二、原房已卖掉,现只能将陆家村所售房屋价款作为遗产归陆玉芳继承;三、陆家村为陆许氏所花丧葬费和医药费,从卖房款中扣除。并请作好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此意见系根据本案的特殊情况提出来的变通处理办法,请参照此意见,妥善处理。

附: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招远县陆许氏遗产应由谁继承的请示报告 (85)鲁法民字第25号
最高人民法院:
原告:陆玉芳,女,71岁,农民,招远县蚕庄镇柳行村。
诉讼代理人:王松亭,男,44岁,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公司干部,现住济南铁路局招待所。系原告之子。
被告:招远县蚕庄镇陆家村。
法定代表人:王吉瑞,村干部(支部书记)。
陆许氏与其丈夫陆登弟早年结婚,没有子女,收养一女叫陆玉芳,当地解放前出嫁。陆登弟1940年去世。陆许氏家有瓦房8间、土地4亩,生活由陆玉芳照料。1957年3月19日陆许氏加入本村(陆家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后一个月陆许氏病故,终年80岁。陆许氏亡故后,陆玉芳即将尸体锁在屋内,要求给其母退社,村、乡政府研究答复,社员死后不能退社。陆玉芳又以母亲死因不明,要求检验,经医生检查,无发现异常。在此情况下,陆玉芳提出条件,按旧风谷办丧事,即:造坟、做棺材、雇吹鼓手,村里按陆玉芳提出的条件办理了丧事,并由当时的支部书记王书堂“摔盆”。陆许氏用药及丧葬费共开支50.77元。陆许氏殡葬后,村里将陆许氏遗产作了分割:动产由陆玉芳继承;不动产瓦房8间(北屋5间,西厢3间),作价300元,以固定资产入帐归集体。
陆玉芳1980年开始向陆家村提出要继承母亲遗产8间瓦屋。理由:(1)1957年其母是入社,未参加“五保”。(2)从入社到病故只一个月时间,其母未在社里分粮、分草。(3)这些年之所以未提出争议,一是孩子小,二是当时没有妇女继承的政策。
陆家村代表人王吉瑞辩称陆许氏1957年入社时已80岁,已失去劳动能力,象她这样的户一入社就享受“五保”待遇。之所以没分粮、分草是未到分配季节。陆许氏死后是按陆玉芳提出的条件由村里发的丧。发丧后就分割了财产,这有当时的支部书记王书堂作证。事隔20多年,现在再反悔不行;类似陆许氏这样的户1956年入社的就有6户,如果陆玉芳将其母遗产要回,其他“五保”户的法定继承人也提出继承怎么办?
此案开始是经招远县政府批示镇政府处理,调解不成。陆家村于1983年将8间瓦房以3000元卖掉。陆玉芳于1984年诉到县法院,该院曾作过调解(让村里把房价的一半1500元给陆玉芳)村里不同意。调解不成。县院决定,维持原来财产分割的结果,陆玉芳不再继承其他遗产。请示烟台市中级法院。中院同意县法院意见。但感到拿不准,请示省院。
省院研究,有两种意见:(一)根据1956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七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精神,陆许氏“五保”应予认定。虽然当时对陆许氏遗产的处理有些不合理,但财产分割已20多年,参照国务院1958年3月29日给司法部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中五保户死后的私有财产处理问题的批复》和197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的规定精神,现在不宜变动。(二)1957年陆许氏入社时已80岁,入社前依靠女儿生活。入社一个月病故,并未享受村里的任何照顾,陆玉芳要求继承母亲遗产不无道理。陆玉芳继承遗产时,对村里为殡葬陆许氏的化费等,可按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47)条规定由陆玉芳偿还。
因此案涉及政策界限问题,处理好与不好影响较大,为慎重起见,特此报告,请予批复。
1985年6月17日